课程概况
对于一般的质性研究方法学习者来说,如何完成一个完整的质性研究的所有操作性步骤是急切需要的。一个研究者如何进入实地搜集资料?搜集什么资料才合适?如何将田野笔记或图片编码成可用的资料?在分析质性访谈资料时如何一步一步提炼出核心问题?如何做出结论,甚至建构出理论?这是研究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操作性问题。当然,其中也需要考虑很多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
在这个系列的课程中,授课教师将结合自己十余年来自己的研究经验、给全日制研究生教授质性研究方法中遇到的常见议题,以及很多想要用质性方法完成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的人们积累的经验,来分享质性研究的方法、技巧、程序和路径。在课程中教师尽量说出研究过程的“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的精心设计过程或在实践中的各种遭遇。
本课程旨在介绍质性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让学习者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对这一研究方法及其所基于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获得比较基本的了解和理解,并能在自己的研究中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操作方法,独立开展初步的研究工作。同时,通过这个课程,学习者应该能够同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考和评判能力有所提高,养成更为严谨的研究态度,认真细致地从事研究工作。
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者在学习质性研究设计和资料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同时,要开展一项真实的质性研究。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学习者在课程结束时,应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能够撰写出基本合格的选题计划,并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一定的分析尝试。
课程采用线上学习与线下作业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线上学习主要是观看课程视频,线下学习方式包括:(1)阅读教师在视频中提到的相关文献;(2)收集和分析资料;(3)小组活动:学习者根据研究问题聚类,组成学习小组,针对共同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4)根据教师提供的详细的作业指南,完成三份课程作业(著作评论、研究选题、初步的资料分析)
课程大纲
第1讲 质性研究方法:研究信念与风格体验
1.0.导入
1.1.1.研究信念-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控制模式
1.1.2.研究信念-何为一个好的质性研究者
1.1.3.研究信念-质性研究的信念
1.2.1.风格体验-研究现象
1.2.2.风格体验-聚焦研究问题
1.2.3.风格体验-定义重要概念
1.2.4.风格体验-进入研究现场
1.2.5.风格体验-搜集资料
1.2.6.风格体验-分析资料
1.2.7.风格体验-撰写报告
1.3.质性研究的定义及解释
第2讲 质性研究的基本特征
2.0.导入
2.1. 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2.2.自然式的情境
2.3.互动式的探究过程
2.4.关注意义
2.5.好的质性研究的评价标准
单元作业:对一本专著进行评论
第3讲 确定研究主题与研究目的
3.0.导入
3.1.1.从自己的立足点出发-个人经历与个人史
3.1.2.从自己的立足点出发-学术好奇心
3.1.3.从自己的立足点出发-在传统中确认
3.2.1.研究目的-个人的目的
3.2.2.研究目的-实践的目的
3.2.3.研究目的-认知或学术的目的
第4讲 质性研究设计
4.0.导入
4.1.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4.2.操作性定义与研究框架
4.3.研究方法选择
4.4.资料分析与研究总结
单元作业:选择研究主题
第5讲 如何做访谈
5.0.导入
5.1.非正式的对话访谈
5.2.一般性访谈导引法
5.3.标准化开放式访谈
5.4.访谈前的内容准备
5.5.访谈问题的时间框架和序列
5.6.访谈问题的组织
5.7.访谈者的态度
5.8.柴静访丁仲礼
第6讲 如何做观察
6.0.导入
6.1.什么是观察
6.2.观察的类型
6.3.如何分析图像资料
第7讲 质性资料分析(1):接触摘要单和微分析
7.0.导入
7.1.把握资料的整体:做接触摘要单
7.2.把握资料的细节:本土概念和感知概念
7.3.资料片段的分析(1):微分析
7.4.解释矩阵与故事线
7.5. 资料片段的分析(2):提问法
7.6.形成编码表
第8讲:质性资料分析(2):从编码到结论
8.0.导入
8.1.资料分析中的常见问题
8.2.开放编码
8.3.建立代码的三种方式
8.4.编码中要注意的状况和问题
8.5.形成分析框架和做出结论
参考资料
阅读文献
必读:
1. [美]洛夫兰德等.分析社会情境:质性观察与分析方法[M].林小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 [美]科尔宾、施特劳斯.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方法[M].第三版.朱光明、虞宝桃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3. [美]迈尔斯,[美]休伯曼.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M].张芬芬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 林小英.分析归纳法和连续比较法:质性研究的路径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
选读:
5. [美]理查德·A·克鲁杰,玛丽·安妮·凯西.焦点团体:应用研究实用指南[M].林小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6. [法]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M].黄迅余,黄建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 [法]米歇尔·福柯.这不是一只烟斗[M].邢克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8. [美]罗伯特·C·波格丹,萨莉·诺普·比克伦.教育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的视角[M].钟周,李越,赵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 米高·奎因·巴顿.质的评鑑与研究[M].吴芝仪、李奉儒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
10. 林小英,宋鑫.促进大学教师的“卓越教学”:从行为主义走向反思性认可[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2).
11. Harry F. Wolcott.质性研究写作[M].顾瑜君译.台北:五南,1998.
12. [日]伊丹敬之.创造性论文的写法[M].吕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3. [美]哈维.学会引用:大学生论文写作指导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著作评论”选择书目:
14. [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M].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5. [美]沃尔科特.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M].杨海燕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6. 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
17. 陈向明.旅居者与“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8.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9. 吴飞.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0. 项飚.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