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况
本课程既有美学理论的阐释,又有美的现象和形态的生动呈现和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审美理想和情趣,贴近他们的审美关怀,与他们一起解答审美疑问,增长美学知识,从而提升审美修养和素质。课程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 导论,通过鲍姆嘉通对美学的界定以及席勒的“情感教育”理论,提出我们对美育的认识;接着由现代美育之路转向对当代美学 “艺术之死”、“美育转向”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第二章 美术之美,首先在表现与再现中感受不同的审美趣味,接着梳理东方的“意境”追求和西方的“优美与崇高”,并从中总结出东西方审美的差异与交融。
第三章 诗歌之美,则从意象创造、情感律动两个方面提出创作的本质,试图回答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并试图解释当代语境下诗歌与诗人的存在价值。
第四章 戏剧之美,梳理其发展的源流和脉络,从戏剧的艺术表现本质上阐述了虚拟性、时空性、戏剧场等概念。并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体验当代戏剧作品。
第五章 人生之美,试图从艺术哲学的角度解读人生和自我。从“向死而生”的命题中解读存在的价值。理解人类自我实现与超越、创造的社会意义。最后回到当下,如何在物欲中寻求真我。
人文教育的内核与其说是智育和德育,不如说是美育。通过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类美好的心灵,这是大学教育的神圣使命,《大学美育》慕课由此而生。
课程大纲
01
导论:美育新识
本章通过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对美学的界定以及席勒的“情感教育”理论,提出我们对美育的认识:美育即是感性教育。接着介绍王国维和蔡元培开创的中国传统“礼乐教化”、“诗教”和“乐教”相异的现代美育之路。最后从当代美学的角度理解“艺术之死”、“美育转向”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
课时
1.1.审美教育溯源;
1.2.美育先驱;
1.3.审美教育的感性品质;
1.4.日常生活审美化;
直播回放:让我们一起谈谈生活中的美
02
美术之美:心灵的风景(上)
本章从美术的本质出发解读审美体验,梳理东方的意境追求和西方的优美与崇高,在表现与再现中感受不同的审美趣味。重点学习任务:掌握中国古典“意境”的美学特征,以及西方古典优美与崇高的美学特征;
课时
2.1.再现与表现;
2.2.优美、崇高与荒诞。
直播回放:小便器可以是艺术品吗?
03
美术之美:心灵的风景(下)
本章从美术的本质出发解读审美体验,然后梳理了东方的意境追求和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最后,总结东西方审美的差异与交融。重点学习任务:掌握中西方现代艺术的美学特征;掌握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与交融。
课时
3.1.意境;
3.2.中西方艺术;
04
诗歌之美:情感的家园
本章从意象创造、情感律动两个方面提出了诗歌的本质,试图回答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并试图解释当代语境下诗歌与诗人的存在价值。重点学习任务:掌握和探讨诗歌的审美形式、精神价值以及对于现代人的意义。
课时
4.1.抒情表意;
4.2.意象;
4.3.音韵节奏;
4.4.“语言的语言”;
直播回放:诗离我们有多远
05
戏剧之美:读白与对话
时空性、戏剧场等概念。最后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体验当代戏剧作品。重点学习任务:掌握戏剧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掌握戏剧之美的内在规定与独特效应;掌握剧场空间与戏剧表演的独特魅力;掌握戏剧与社会生活的多重关联。
课时
5.1.剧场之美;
5.2.表演之美;
5.3.动作之美;
5.4.仪式之美;
06
人生之美:意义的追寻
本章从艺术哲学的角度解读人生和自我。首先从“向死而生”的命题中解读存在的价值。然后结合人类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理解人类自我实现与超越、创造的社会意义。最后回到当下,如何在物欲中寻求真我。重点学习任务:通过讲述不同人的故事,思考人生本质与意义;正确地面对“死亡终极”命题;把握志业与职业的关系,找寻生命的价值尺度。
课时
6.1.向死而生——人生之美的前提;
6.2.志业——人生之美的实现路径;
6.3.有趣——人生之美的光晕;
6.4.初心——人生之美的归宿;
直播回放:审美人生-少年,你和世界好好聊聊
直播回放:“小巷深处、平常人家”—潮州小城之美探寻
预备知识
无
参考资料
1.《美育十五讲》(曾繁仁著)
2.《美的历程》(李泽厚著)
3.《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常见问题
我是否需要课本?
不需要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