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况
“大学计算机”是面向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计算机系列课程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是本科生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更是二十一世纪人人都需要掌握的一种文化。本课程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计算机文化素养培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为主导思想,实现计算机赋能教育。
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掌握信息化社会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手段。课程基于“计算文化与计算基础—计算平台—数据处理与管理—问题求解与实现”这样一条脉络,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蕴含的计算思想与计算技术;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认知,使之掌握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与问题求解的基本方法与手段、建立正确的科学思维模式,并初步具备灵活运用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培养学生学习与思维能力,实现赋能教育,倡导“人人都要学会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与解决问题”,灵活地运用计算技术解决问题。
整个课程共八讲,每周1讲,时长10周,通过学习来了解并掌握从计算平台到问题求解的全过程,为后续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实验案例辅助知识学习与应用,在案例的不断深化和提升中,由浅入深地引导大家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练习,使之达到对问题求解的融会贯通,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课程大纲
“大学计算机”课程导学
“大学计算机”课程导学
第一讲计算文化
第一讲导学与课件
信息、文化与计算思维
认识计算机
浏览计算机世界
第一讲测试
第二讲 计算基础
第二讲导学与课件
认识“0”和“1”
数制间的转换
数值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存储数据的组织方式
信息编码
第二讲作业
第三讲 计算平台:计算机硬件
第三讲导学与课件
硬件基础
计算机系统结构
微机系统
外部设备
教学实践:硬盘分区
教学实践:硬件认知
拓展学习:美国MIT天才学生的惊世发明!
第三讲测试
第四讲 计算平台:计算机软件
第四讲导学与课件
软件基础
操作系统基础知识
进程管理
存储管理
文件管理
Windows 应用
教学实践:双系统学习与安装
第四讲作业
第五讲 计算平台:计算机网络
第五讲导学与课件
网络基础
物理层传输
网络层互联
用户接入与上网方式
Internet 应用
拓展知识学习:B/S 结构 和 FTP 连接
实验1-网络认知与连接
实验2-无线网络连接
实验3-ADSL客户端安装
第五周测试
第六讲 数据处理与管理
第六讲导学与课件
认识数据
数据处理基础
数据管理基础
拓展实践:文字处理应用(Word)
拓展实践:电子表格应用(Excel)
拓展实践:数据库应用(Access)
第六讲作业
第七讲 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
第七讲导学与课件
认识算法
程序设计基础
程序设计方法
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
常用算法案例分析
第七周测验
第七周作业
第八讲 Python 入门
第八讲导学与课件
认识 Python
Python 编程基础
Python 基本语句
函数式编程
综合应用案例
第八讲测试
第八讲作业
拓展实践:应用案例
拓展学习:课程综述
课程综述
预备知识
无。
参考资料
《大学计算机(第6版)》教材,王移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6月;
《计算思维导论》,陈国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吴功宜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
《 Python 入门经典》,(美)William F.Punch Richard Enbody 著,张敏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