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况
课程在以审美为中心,把握文学欣赏和批评的一些重要理论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审美世界,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而又以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和鉴赏加深对文学批评理论的理解,从而达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
1、了解和掌握文学欣赏与批评的基本理论知识。
2、对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审美分析,在审美想象中进入自由创造的境界,体味艺术的精微和美妙,接受身心的涵养和熏陶。
3、加深理解创作和审美的艺术规律性,加深理解人的存在意义。
课程内容:
欣赏篇(16学时):结合名作的欣赏介绍文学欣赏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内容包括“触摸作者心灵”、“有意味的形式”、“思想启迪人心”。
批评篇(16学时):结合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讲解文学批评的基本问题,内容有“从问题开始”、“寻找新角度”、“顶层的设计”等。
课程大纲
第一讲 有意味的形式
1.1 形式美概述
1.2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1.3 闻一多的《死水》
1.4 朱湘的《采莲曲》
1.5 戴望舒的《雨巷》
1.6 戴望舒的《偶成》卞之琳的《断章》
1.7 穆旦的《诗八首》(一)
1.8 郭沫若的《天狗》
1.9 鲁迅的《药》
1.10 曹禺的《雷雨》
第二讲 思想启迪人心
2.1 文学的启迪功能
2.2 鲁迅小说的意义在哪里?
2.3 《子夜》与《蚀》的价值对比。
2.4 解读沈从文的小说
2.5 周作人的独特趣味
第三讲 触摸作者心灵
3.1 文学是沟通人心的一座桥梁
3.2 《阿Q正传》: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3.3 《影的告别》:鲁迅心灵矛盾的展现
3.4 《过客》:对绝望的反抗
3.5 周作人:叛徒与隐士的纠结
3.6 郁达夫的“沉沦”和人道主义伦理观
3.7 沈从文的《边城》:静美和隐痛(上)
3.8 沈从文的《边城》:静美和隐痛(下)
3.9 张承志的《黑骏马》:反抗宿命
第四讲 批评:从问题开始
4.1 批评中的问题意识
4.2 从阅读思考中发现问题
4.3 沈从文与道家艺术精神的关系
4.4 在与学术史对话中提炼问题
4.5 周作人的思想蜕变问题
4.6 关于反思五四的立场问题(上)
4.7 关于反思五四的立场问题(下)
第五讲 寻找新角度
5.1 《狼图腾》批评角度的启示
5.2 《狼图腾》与中国形象问题
5.3 华文文学:从学科到方法
5.4 鲁迅研究中的角度选择
5.5 是批评的流派还是批评的和特色(上)
5.6 是批评的流派还是批评的和特色(下)
第六讲 顶层的设计
6.1 何为“顶层设计”?
6.2 《巴金的<寒夜>:文本的裂隙与风格的成熟》
6.3 《从<伤逝>到<寒夜>:伦理革命的困境和传统文化的绵延》
6.4 《鲁迅<狂人日记>的结构艺术》
6.5 《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
6.6 《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 》
6.7 《从知青下乡到民工进城的文学叙事》
6.8 《神话的破灭:“韩寒”现象批判 》
预备知识
爱好文学艺术,具备基本的文学欣赏能力,具有基本的理论思考的兴趣。
证书或学分
成绩:
1.课程讨论占20%。
2.单元测验占40%。
3.单元作业占40%。单元作业采用互评方式。提交作业后才能参加互评,作业互评最少个数为6个;参加互评与自己作业的得分挂钩。需要评6份以上他人的作业才能获得他人评自己作业平均分的满分,未参与互评只能得作业得分的50%,参与互评但不够6份得作业得分的80%。
合格成绩:60-85分,优秀成绩86-100分。
参考资料
陈国恩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陈国恩、樊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陈国恩:《文学批评与思想争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陈国恩:《学科观念与文学史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