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况
“比较文学”为高校中文专业基础课,是文学教育中最具国际性和通识性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讲授比较文学的基础理论和中外比较文学实例,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更新方法,扩展知识结构,更为自觉地认识和把握中外文学关系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本课程为三大部分计14周,第一部分为比较文学的历史和性质,讲述比较文学的历史、范围和方法;第二部分为比较文学基本理论,讲述比较文学的七个分支学科,具体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主题学、文类学及比较诗学;第三部分为跨学科比较,主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文学与社会科学、文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结语对比较文学的未来作了展望。
课程大纲
第一讲 比较文学概说
一、什么是比较文学
二、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
三、比较学者的素养
第二讲 比较文学的历史
一、比较文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二、比较文学的三个学派
1.法国学派
2.美国学派
3.俄苏学派
三、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1.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
2.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次兴起
3.中国比较文学的再度兴起
四、比较文学兴起的世纪特征
1.科技革命与时空感的变化
2.全球化时代的一体化与多元文化
第三讲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一、比较文学的相关概念
1.民族文学
2.世界文学
3.总体文学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1.跨国界的文学研究
2.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三、影响研究
1.何谓“影响”
2.影响产生的条件
3.影响研究的范围
四、平行研究
1.平行研究的可行性
2.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
3.平行研究的特点和局限
第四讲 流传学
一、流传学的类型
1.中国文学在国外
2.外国文学在中国
二、流传中的变异
1.变异的现象
2.变异原因初探
第五讲 渊源学
一、渊源学的类型
1.中国文学中的外来渊源
2.外国文学中的中国渊源
3.渊源的国际循环
二、渊源研究的两个途径
1.文献研究
2.文本研究
三、创造性误读
1.误读与期待视野
2.创造性误读
第六讲 媒介学
一、翻译理论刍述
1.文字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2.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二、译介学的研究对象
1.文学翻译史的研究
2.翻译大家及其译著风格的研究
3.译本的文化研究
三、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作用
1.催生新的思潮
2.产生新的词语
3.发展新的技巧与文体
4.翻译与作家
第七讲 形象学
一、形象学的基本概念
1.形象
2.“社会集体想象物”
3.“套话”
4.他者
二、形象学的研究对象
1.文学中的异国形象
2.异国形象的流变
三、形象学与文化政治
1.形象学中的政治
2.异国形象与主体建构
第八讲 主题学
一、什么是主题学
二、主题学的研究范围
1.题材史研究
2.主题学(狭义)研究
三.主题学的研究价值
1.主题学与作家研究
2.主题学与作品研究
3.主题学与文化研究
第九讲 文类学
一、文类学的提出
二、文类观念的发展
三、文类学的研究类型
1.文类的历时研究
2.文类的共时比较
3.缺类研究
四、 文类学研究的意义
1.建立文类的国际联系
2.了解作家的艺术贡献
3.促进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研究
第十讲 比较诗学
一、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
1.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
2.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比较研究
3.理论大师或批评大家的比较研究
二、比较诗学的研究类型
1.对比研究
2.阐发研究
3.流变研究
三、研究比较诗学的意义
第十一讲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
一、文学对绘画的借鉴
1.文学与绘画技法
2.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
3.文学与空间意识
二、文学与音乐性
1.吸收音乐技巧
2.文学理论批评与音乐
3.对音乐本体性的追求
三、影视对文学的影响
1.文学和影视的联姻
2.影视冲击下文学的革新
3.文学的魅力
第十二讲 文学与社会科学
一、文学与宗教
1.文学史与宗教
2.文学创作与宗教
3.文学批评与宗教
二、文学与政治
1.文学文本中的政治
2.文学批评与政治
三、文学与现代语言学
1.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
2.现代语言学与文学批评
第十三讲 文学与科学技术
一、文学与科学的联系
1.文学与科学的共生性
2.文学与科学的互通性
二、文学与科学发现
1.达尔文的进化论与文学发展观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文学观念的变革
三、文学遭遇网络
四、文学对科学的反思
第十四讲 结语
预备知识
尽可能熟悉本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具备相应的历史及社会文化知识,并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有一定兴趣。
证书或学分
证书要求:
(1)优秀证书成绩要求80≤得分
(2)合格证书成绩要求60≤得分<80分
成绩合格及以上,课程结束后获得免费证书,还可以自愿申请认证证书。
参考资料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实践”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511V002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比较文学”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5843.html
1.[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2.[法]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大学出版1983年版。
3.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5.张隆溪、温儒敏选编:《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6、干永昌、廖鸿钧、倪蕊琴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7.杨周翰、乐黛云主编:《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常见问题
问:我没有接触过比较文学,也没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只读过一些文学作品,可以选这门课吗?
答:可以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会逐步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就会有意识地用一种联系的和比较的思维方式观照文学作品,并通过对不同国度文学作品的对照和分析,发现发现文学所传达的人的情感的普遍性和不同国家文学的特征。
问:比较文学与其他文学类课程有什么区别?
答:如果说中国文学史或欧洲文学史主要基于一国文学研究的话,那么,比较文学主要关注不同国度文学之间的关系,包括不同国度文学的相互影响、借鉴和类同等。例如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的不同就在于当代文学主要研究当代的作家作品,而比较文学则是探讨该作家作品受到哪些外来影响,并有哪些是个人的创造性变异,以及世界文坛对中国的评价等。换句话说,其他文学类课程一般不研究文学的世界性传播,而其他文学课程的这一盲点恰是比较文学关注的重点。
问:这门课是文本为主还是理论为主?
答:两者兼有,首先是比较文学的基础理论,同时结合中外比较文学实例讲授,本课程鼓励将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个人的阅读和研究中。
问:我目前在职,有时工作安排会与上课时间相冲突,怎么办?
答:选修本课程后,可以随时查看已上传的课程资料自主学习,测验或作业也会留出1-2周的提交时间,方便大家安排学习时间。
问:有些题目我认为自己答对了,却没有得分,怎么回事?
答:系统改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对分数有疑问的同学可以对照正确答案,查看错误原因。若是系统判题有误,请将你的答案与正确答案一同截图,写下申诉理由发送给我们,课程团队会仔细审核,公正给分。